提起朱德,元帅形象即浮现眼前。殊不知,他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人。其教育背景良好,理论功底扎实,学术成果卓著,治学经历丰富。文人朱德,重视学习,善于思考,治学有方。
目标明确
朱德一生,为革命之忧而忧,为革命之乐而乐,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其治学之本在于救国救民。初长之时,他熟读经书,遍学文史,传统文化植根于心,爱国思想迅速生成。他接受了“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认同富国强兵的理念。入学新学堂之后,他阅读《民报》《警世钟》《革命军》等革命刊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他加入中国同盟会,组织五华社,主张奋发互励,富国强兵,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当他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成功之时,便广泛地阅读史籍,希望从历代的兴衰更替中寻求历史的借鉴,同时借助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浪潮,大量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找到了了解中国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一把钥匙”,进而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此后,他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年过八旬的朱德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在89岁高龄他还强调,“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方法多样
朱德治学严谨,方法多样。首先,他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私塾时,他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对诗词歌赋等广泛涉猎,还阅读了戊戌变法后出版的新书,如地理、数学等。在成都和昆明学习期间,除了透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他还阅读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等书籍,以及有关乔治·华盛顿的书和意大利、日本、俄国有关改革政治方面的书籍。在泸州时,他除了阅读历史书籍以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外,还阅读了达尔文、卢梭等的著作。在苏联,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辩证法、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军事学,还学习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地理等。其次,他勤于做批注。从1918年8月到1919年4月,他认真阅读了《史记》和《三国志》,并写下批语一百多处,特别注意探讨历来战争胜败的原因。在德国留学时,一个在哥廷根帮助他补习过德文的中国留学生回忆说:“朱老很勤俭、谦和,有识度,读书很用功,书上写满了注解。”到晚年时,他在阅读马列著作时,还让工作人员摘录重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逐字逐句读了好多遍,并用红笔加以圈点。再次,他热衷于开展讨论。在泸州时,他与好友孙炳文埋头书斋,一起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反复地讨论着民主、科学、民族和种族平等等方面的问题,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德国留学时,他觉得更有益的学习活动是每周三举行的党小组会。他们学习、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著作,讨论各种理论问题,并在一起分析国际形势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的政治眼界因此更加开阔。又次,他善于向各种人士学习。1923年5月,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租住在文德路八十八号。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向房主,一位曾在德皇军队中担任过将军的男爵,学习一战中的战例、战法。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他看到《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不顾年高体弱,驱车到中央党校,看望参与翻译的同志,一起交流对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心得。而他最重视的是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他强调:“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条精髓就是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最后,他精于各种学习技巧。朱德在德国留学时,德文基础非常差。为学习德文,他买了一张柏林地图,每天带着它出去走。沿路遇到博物馆、学校、画廊、啤酒店、餐馆,或是准许他进去的工厂,都要去看看。他访问议会,游览公园,参观教堂,走访普通人的家庭。他还去看歌剧,听音乐会。那时的柏林,他几乎都走遍了。朱德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硬是走路,学德文也学得快,认识街道也快。”
知行合一
朱德说,“学习马列主义,第一便要求能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认识世界”,“第二个要求,便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来改造实际,从改造实际中更加丰富了发展了理论的内容”。1937年6月12日,为总结国内战争的宝贵经验,摸索对敌作战方法,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设立军事研究委员会,朱德任主任。1938年,朱德发表《论抗日游击战争》,对抗战初期敌后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抗日游击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延安时期,边区最紧迫的是粮食问题。朱德早年在读《三国志》时就很赞赏曹操“开芍陂”的作法,认为这是解决军队生活必需品的好办法。因此,他提出了屯田军垦的主张,亲自指导南泥湾的开发工作,推动大生产运动,培育和倡导了“南泥湾精神”。
利他觉他
朱德治学,自觉而觉他。他以“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也用“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勉励周围的同志。他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他鼓励革命将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鼓励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他带领工作人员一起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主要精神,让他们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 左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