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涉及主要的认知内容 1,健康感:健康与寿命 作为能的聚合物——人的生命体——身体,从降生(受精胚胎)起至寿终正寝,都处于新陈代谢的运动之中,包括肢体与心(思维器官)的运动。 与這些运动相关的器官的功能性的变化和器质性的变化都会以信息(内信息)表达和传递给心(思维器官), 由心感知,判断和加工,然后支配应对行为。 人对這些信息所反映的身体状况归纳为“健康”,並加以“评价”,这种评价,即是健康感。 什么状态可称为健康? 借助于民间俗话描述之例一: “不觉得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当你感到肢体某处(手臂或肚子等)疼痛时,你就体验到(被提示並想到)了它的存在。 例二: “健康的表现为五快:吃得快,拉的快,睡得快,走的快,说话快。” 這里的快,可理解为很正常。 我提供二项健康描述: “健康曲线” 在一个直角坐标中,以出生时间为圆点,纵坐标为能的量,横坐标为年龄,连接出生圆点至30周岁(为最高点),再连接到寿命结束的年龄。 如果你的能的量变化是沿着这两条直线变化,始终没有大的偏移,称为健康。 如果中途有重病,斜坡线就会出现下楼梯的台阶形段,显示“不健康”。 “健康板凳” 板凳有三条腿,如果一条腿缺了一段,短了,板凳就斜了。如果有两条腿都各短了一段,那就更歪了。但是,如果三条腿都平均短缺了一段,这个板凳还是稳当的。如果它们总是同样的变短一段,显然板凳变婑了,但是板凳仍然始终是稳定的,板凳面仍然是平行于地面的。 总之,如果“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均匀的变化,均匀的增强和衰弱,即可以认为是“健康”状态。因为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是平衡的进行的——符合规律的进行的,符合“道法自然”,即是“健康”。 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才能在获得反应身体状况的信息情况下,持有正确的健康感。因为,健康感的“健康度”的产生是基于你对健康的认识,还包括你的期望值,它们息息相关。你的期望值符不符合规律?如果你的健康状况达不到你的這种期望值时,你的健康感就会有偏差。 这种偏差就会带来心情的焦虑与沮丧等等,经常如此,就会影响你的心态。 这里特别要说的一个内容是面对“病逝”的生死观,“病逝生死观”是我们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往往把健康与“病逝”相联系,特别是我们生重病的时候。 谁都不愿意让生命结束,是有各种原因,这里我只谈关于身体的原因。 生命总会结束的,是以心脏病结束,还是以癌症结束,或是经历其他什么病结束,只是结束的形式不同。 虽然我们都知道生命总会要结束,但是由于结束的形式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恐惧,恐惧程度往往与病程中经受的痛苦程度相关联。 “病逝”临终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突发,还没有感觉就走了;另一种是自然衰竭,无感睡去(包括昏迷);还有一种则是备受煎熬和各类疼痛。 如果我们的医学(健康医学)能够减轻,避免或消除我们所经受的痛苦——多集中感受到的是疼痛,让人的生命结束时,多是因为体能(能的量)衰弱,导致“昏昏入睡”,进而静静地离开世界,且寿命时段又超过了80多岁,那么,“病逝”对于我们来说,就并不那么可怕了。 生命体平衡成长与衰老,少疾或小疾而终,尽享天年,应该是我们的健康观。在此基础上,体验我们的健康感,建立我们的相应的健康心态。
责编:常世民
作者:秦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