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心态学》
2、什么是《中国心态学》
本文是应用《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对《心态学》进行研究探索而生成的。《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的根基是源于中华民族自伏羲以来创立的中国哲学: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等,並吸收现代人类各方面知识而构建的。它本身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精神产品。
首先,先祖先贤创立的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华哲学著作以及后来的中华大地上的各门各派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已对如何认识自然界,社会界和人——人跨两界——都有海量的论述和论证。我们是进入新时代的一代人,如何把上面这些海量的传世之道理用最节省的时间,用最简捷的语言文字,有成效地传达给年轻的子孙一代呢?這新时代是信息大爆炸和传播工具日新月异的时代,时间极其宝贵,读懂易经等不易,读原著要学会古文,学好古文也需大量时间,所以,为便利传承而创立一个工具就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上述国学内容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讲述(传承),就是我创立《数学模型》的初衷。关于如何认识人,中华民族有近万年的文化传授与记载,国外,包括西方亦有真真假假的海量学术著作及假说,不要说引用,连辨别个真假都要假以时日……所以,若不从哲学层面上对人作出辨认,就一定会被各路“学说”说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为何物?
我认为探索《人的生命哲学》理论,並使用《数学模型》作为工具进行宣导和传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始于2008年初稿到2014年8月25日获著作权,我完成了《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的创立。自然,以《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作学术理论和工具研究人的心态而生成的“心态学”只能是《中国心态学》。
二《中国心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是理论,也是工具。《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描述了人作为智物的生命存在的规律。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 作为理论,心态学研究面对的最困难的课题是:“心态”是“人的心态”,如果对于“人是什么?”的问题都不能给予相对比较肯定的,比较清晰的,比较全面的概念和答案,那怎么能在对“人的心态”研究上取得系统的,衷肯的成果呢!這不是说在局部上不能取得具体的,深入的剖析的一些结论。
人的“心态”,与人的“思维”机能密不可分,如果对于人作为“智物”之“智”(运动)运行规律没有基本的认识,就不容易对“心态”的形成与状态作出衷肯的辨析。最令研究者头疼的是,要向人类社会讲述清楚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心态”,绕不过去的有一个关于“善与恶”的观念——而“善与恶”的摡念又是本质上植根予“人性”:人的本性——亲合与争斗。
当今社会成员,如果说在“善与恶”层面上尚可进行观念上的认可和交流,争执与交锋,但对人的本性是亲合与争斗,多数是不存有这种认知的。而“心态”恰恰是:人性+智性的结果。人性“亲合与争斗”是本源,“智性”是思维(选择),共同实现“修”“心态”。《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提供了解析上述纠结难点的方法,所以它也是解题的工具。
责编:常世民
作者:秦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