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搜索
走进梁家河     走进照金     知青动态     精彩纪录片

烈士遗孀的羊皮褥子

2022-03-11 11:29:06    来源:红色延安网    责编:常世民

德高望重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遗孀张秀芝坎坷一生,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前几天,老伴让我帮助她下楼晒被褥。又使我想起了张秀芝经常给讲的“羊皮褥子”。  

  张秀芝是我二姨,1926年出生在河北迁安西密坞村的贫困农家,父亲张凤是泥瓦匠师傅,手艺超群,德高望重,中年病逝。她们姐弟六人,我妈排行老三,当时张秀芝才14岁,母亲刘文芝娘七个含辛茹苦地度日子。1942年张秀芝刚刚十七岁,经媒婆介绍、就被寡妇穷妈无可奈何地包办给长城脚下青龙县王台子村王友凤为妻。  

张秀芝结婚前,长城北麓婆婆家的大瓦房也被日伪军放火烧了,手无寸铁的难民们就居住在侵华日军千里无人区---集团部落(当地群众痛苦地叫“人圈”)的“马架子简易棚”里。日伪军给人圈规定,难民们晚上不准关门上锁,以备日伪军检查,很多女人被日本鬼子糟蹋。在光天化日之下,日本鬼子看见漂亮中国女人就兽性发作,边追边说:“花姑娘!花姑娘的干活!”一旦被日本畜牲逮住,轻者搂住你啃几口,重者......  

为了自身的安全,张秀芝结婚的旗袍婚衣只穿了三天,从娘家“回门”后,就恋恋不舍地脱下来收藏起来了。婆婆特地给她准备了一身老太婆的破衣裳穿上。饥寒交迫的难民们在人圈里吃糠咽菜、瘟疫流行、缺医少药,死人天天就地埋。女人们每天还得往自己的脸上抹些“黑锅墨烟脂”(锅底黑)丑化自己,过着没有中国人尊严的奴隶生活。  

图片1.png

 张秀芝的丈夫王友凤德才兼备、一表人才,是祖传中医家庭王全的独生子。张秀芝怀孕后,乐得公婆抿不上嘴,跟亲人们奔走相告:“我儿媳妇有孕了,准是个孙子!我们王家也有隔辈人啦!”兵荒马乱的年代,公婆把自己铺了多年的羊皮褥子撤了下来,特地送给了儿媳妇。张秀芝不肯要,婆婆拉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好儿媳,咱们王家天天盼孙子,你怀的是我们王家的接班人,千万要自己保重啊!”王友凤感动地说:“秀芝咱们收下吧!别辜负父母的一片好心啦!”  

张秀芝夫妻在四面漏风、潮湿的马架子简易房里,铺上公婆给的羊皮褥子,感到特别的热乎,也非常感恩公婆。她虽然行动不便,还力所能及地抢着干些家务。忍饥挨饿的王友凤,白天跟着集团部落里的男人们一起去给日本鬼子挖战壕。  

日本鬼子企图把古万里长城划为“大满洲国与中华民国的国境线”。在长城北麓设立了关口和警察所。长城内外的难民们过国境线走亲访友时,必须出示侵华日军颁发的“良民证”,还要搜身。遇有结婚或者丧葬通过时,必须由当地伪保长提前“送礼”联系,很多财务都被关口日伪军无理没收。  

公爹王全怕行动不便的儿媳妇被惨无人道的日本畜牲糟蹋,保住未出生的孙子,想让儿媳妇逃出人圈。全家人七找八凑地准备给伪保长、人圈总管、长城关口送礼。最后,张秀芝无可奈何地把结婚时老妈和亲友陪嫁的银镯子、金耳环等心爱之物,都恋恋不舍地摘下来,让公爹给送礼了。王友凤和张秀芝夫妻终于逃出了人圈。投奔到长城南麓的娘家---迁安县西密坞村来了。  

长城北麓有虎,南麓有狼,逃到哪里都一样。西密坞村虽然没有烧民房、居住人圈,但是三天两头地跑日本鬼子讨伐,日伪军的“强化治安”搞得乡亲们也不得安宁。  

王友凤经常背着妻子逃难,晚上跑到村外的山林里,盖着星月,铺着羊皮褥子在野地里睡觉。  

他妈的宝贝儿子王久存出生后,王友凤跟秀芝商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咱们不能这么赤手空拳地看着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啥时是个头啊?我当民兵跟区长拿枪打日本鬼子去,多消灭一个日本鬼子,中国人就多一分安全。”于是王有凤就参加了村里的民兵,有时还跟着共产党迁、青、平三总区李树庭区长的武装队去抬担架、配合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参加游击战。  

1945年夏,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更加残忍了。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和伪军整天下乡讨伐、清乡、搞“华北强化治安”,武装强迫手无寸铁的西密坞村民挖“隔断壕”。很多乡亲们都惨死在日伪军的屠刀下。  

西密坞村南有一段重要战壕,在共产党地方政府周清书记、李树庭区长的领导下,西密坞村的共产党员和民兵刘印、刘常、刘印来、刘俊、韩唯一、刘作存、刘芳、韩林瑞、刘義、刘朝贵、韩纯一等近百人,一个夜晚就给填平了。大灭了日伪军“强化治安”的杀气,大长了抗日军民的抗战必胜的斗志。后来又曾经几次,白天日伪军武装逼迫着乡亲们挖,晚上被共产党员和民兵给填平了。西密坞村--建昌营这段十二华里的“隔断壕”一直没有建成。  

后来王友凤把张秀芝娘俩个托靠给了岳母一家,参加了八路军冀东十二分区了。  

张秀芝怀抱着一岁多的儿子王久存,恋恋不舍地送20岁的丈夫王友凤参加八路军,去打日本鬼子。  

临走时,王友凤接过娇儿,看见面黄肌瘦孩子的小手,饿得直往嘴里塞,津津有味地嗦着。破袜子露着小脚趾头一点也哭凉。他习惯地亲了又亲,胡茬子扎得儿子直躲。张秀芝兴奋地说:“咱们久存懂事了,他知道爹爹打小日本去,要分别了。以前你用胡茬子扎他早就哭了。”王有凤嘱咐不懂事的娇儿说:“久存听妈妈的话,乖!别气人!爹给你打日本鬼子去。”  

张秀芝特地把那条羊皮褥子塞给了友凤。为了秀芝娘俩跑讨伐宿树林,友凤推脱再三,不肯带走羊皮褥子。张秀芝急了,“我们娘俩有全家人照顾,你必须带上。你行军打仗风餐露宿的,铺上羊皮褥子腰上就热乎。你看见这褥子,就会想到父母妻儿还在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上熬日子。”王有凤热泪盈眶地接过羊皮褥子,塞到行军背包里。  

图片2.png

全家人看着王友凤穿着八路军的军装、胸前带着大红花、背着行李、扛着三八枪,在乡亲们列队欢送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跟着大部队上前线了,心里甜滋滋的。张秀芝自豪地说:“我们当家的(丈夫)也打小日本去了!”从此,张秀芝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同时也多了一份生死离别的牵挂。   

从那时起,张秀芝对八路军、解放军非常有感情,那个劲儿谁也比不了。老三抚公路就在我们村南经过,只要路过八路军大部队,不管多忙,她都要带着小儿子,拎上一壶水,拿上应季的水果,站在路旁去慰问。也想看看王友凤来了没有。大部队来村里安营扎寨时,她热情地腾出一个屋子来,把炕烧得热乎乎的让八路军住。给指战员们缝补衣裳、拿虱子。还把家里的瓜果梨桃拿给大兵吃。她说:“看见你们大兵,我们娘俩就像看见他爹爹一样的高兴。久存(儿子)快叫叔叔!叫大伯!叫爷爷!”  

 王友凤参军两年多时间,跟着八路军南征北战,打败了日本鬼子后,又去打国民党军队,曾经两过家门而不入。第三次部队在附近的提岭寨村(距离我村十华里)宿营整休,营长特地让他探家两天。从那时候起,他小儿子看见穿军装的八路军就叫爹爹。  

 王友凤说:“那条羊皮褥子可立了大功了,我经常给连里的伤病员们铺,隔潮又保暖,铺在深山野林里,就象睡热炕一样暖腰。看见那羊皮褥子,我就想起父老乡亲们还在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上挣扎。想起妻儿送我扛枪入伍的情景。”  

  1947年4月,在河北省昌黎县安山执行破坏敌人铁路交通任务中,班长王友凤带领全班战友,遭遇敌人巡逻队的袭击,英勇牺牲了。年仅二十三岁的王有凤撇下了三岁的儿子和漂亮妻子,当时张秀芝才刚二十一岁芳龄。  

  在整理王友凤的遗物时,首长又把那张羊皮褥子收藏起来,后来送到他家。张秀芝看见历尽沧桑、块块血迹、血腥熏人的“念想”---羊皮褥子哇哇大哭。“羊皮褥子啊,你陪我丈夫冲锋陷阵,血染沙场啊!你又回来了。我们不分离啦!”  

张秀芝为了找到和丈夫铺羊皮褥子、同床共枕的感觉,把羊皮褥子晒吧晒吧就又铺上了。好多人劝她用“灰水”(解放前农村没有肥皂和洗衣粉。用草木灰过滤水洗衣服)洗刷洗刷再铺,她就是不听。她说:“我就是要闻闻共产党八路军拼杀日本鬼子和蒋介石军队的火药味、血腥味!他让我知道今天的平安来得不容易。是无数个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有我二十三岁丈夫献身的一份功劳。”  

后来她的小儿子晚上睡觉尿床,隔着棉花褥子透了过去,张秀芝立即把羊皮褥子刷洗干净、晒干,说:“你爹打仗累,可不能让他睡湿床。”  

邻居们看见孤儿寡母的张秀芝过着苦日子,心痛地说:“当初你非要送他爹参军打日本鬼子去,现在你们娘俩多可怜啊!”

 图片3.png

张秀芝说:“我理解你们的同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整天的跑日本鬼子讨伐,民不聊生。南有南京大屠杀,北有咱们长城沿线的千里无人区,全国人民都在刺刀尖上混日子。眼看国都要没了,还要啥穷家呀?当兵打仗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就会有牺牲。如果谁都不参军打仗,小日本会乖乖地投降吗?我想念丈夫王友凤,但是我不后悔送他参军打小日本啊!我宁可二十一岁守一辈子寡,也不忍心看着中国人三天两头的跑讨伐,被日本鬼子杀害。如果不带孩子,我也能拿枪打日本鬼子和老蒋去。毛主席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好几个亲人。我们王家只献出了一个丈夫。”  

年轻的张秀芝为了抚养烈士的后代,弱肩硬扛千斤担,含辛茹苦地度日子,即做娘又当爹。遇到困难时,她曾经多次抱着幼儿哭过。她也曾多次拒绝好心人的劝说:“你这样年轻漂亮,带个儿子也能再嫁一个帅小伙子,何必那么‘想不开’,自找苦吃?”公婆也曾经语重心长地劝她:“闺女,你才二十一岁,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带着我孙子再嫁一家吧。不管走到哪里,还让咱们孩子姓王我们就知足啦!你妈我们俩还会看望你妈娘俩去。”  

张秀芝眼含热泪说:“谢谢爹、妈的关怀!在家随父、出嫁从夫、丧夫扶子。这是孔圣人说的。虽然是父母包办婚姻,王友凤我们是恩爱夫妻、是一对鸳鸯鸟。他走了,我活着是王家的人,死了是王家的鬼。寡妇虽然难,有毛主席共产党的经济救助、有父老乡亲们的关怀、有亲人们的无私帮助,我这个烈属感到挺幸福。我决心吃一辈子苦,把烈士的后代、宝贝儿子王久存抚养成人,安慰有凤烈士的灵魂。”  

土地平分时期,西密坞村政府给张秀芝母子分配了一个三间瓦房小院,距离娘家五十米,三妹妹家也在同村,有事情很方便。  

因为公婆家在长城北麓的大山沟里,那条沟就居住他们一户,吃的是山溪水,野狼多,公婆有两个闺女。为了宝贝孙子的安全,公婆不让她们回来,所以一家人一直两地分居,相隔三十华里经常来往。  

搞生产队那些年,村里经常来野营拉练的解放军,在村里安营扎寨。张秀芝还是那个劲儿地热情招待解放军,她说:“我请解放军到家里来,是在重温我送王友凤参军打日本鬼子那个感觉!”  

 1960年,咱们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还要还苏联的外债,张秀芝娘俩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好心人劝她说:“你是烈属,不能太寒酸了,缺烧柴就找大队,缺钱就去县民政局要。”张秀芝说:“是这么个理儿,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们他爹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小命儿都贡献出去了。现在咱们国家暂时有点困难,烈属更不能给政府出难题,讨价还价。我可不能给我们烈士丢脸,他会在梦里批评我的。”乡亲们更加佩服、尊重她。  

孤儿寡母的张秀芝遇到困难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去抓那张羊皮褥子,摸了又摸,好像在那里能够得丈夫到的安慰、找到战胜眼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有时候还自言自语地:“眼前的困难再大,比手无寸铁、忍饥挨饿地跑日本鬼子讨伐的困难小得多呀!也比八路军、王友凤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冲锋杀敌的困难小得多呀!当家的(丈夫王友凤)你放心,眼前的坑坎我能够扛过去。”  

我还深刻记得,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九天,当时她儿子王志民(小名久存)正在大崔庄粮库当警卫,地震期间就两个警卫,夜以继日地守护倒塌围墙的粮食库。不能回家。  

在她家的抗震救灾简易棚里,她让我代笔,给唐山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写慰问信一事。她说一句,我写一句。  

尊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抗震救灾部队的战友们好:  

你们辛苦了!请接受我---解放战争王友凤烈士的遗孀张秀芝,代表轻灾区人民向你们问候和致敬。  

戏匣子(收音机)里说:战友们发扬了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英勇救灾,吃不好,睡不好,连续作战。有的负伤了、有的累倒了、还有的牺牲了。你们把帐篷和被褥都献给了灾民、把自己的饭菜让给灾民们吃、晚上就躺在潮湿的废墟地上,盖着星天埔着地,你嫂子我心疼啊!我不能前去看望兄弟们,深感遗憾,特写此信。  

解放军兄弟们,我们农村人也没有什么可给你们带的,今天随信带去了院子里长的几根黄瓜和一斤糕点,战友们哪怕是咬上一口,老嫂子我也高兴啊!我还特意把王友凤班长铺过的羊皮褥子拿来,让兄弟们铺在废墟上,暖暖身子。你们王班长的在天之灵知道了,也会高兴的!  

敬礼!  

唐山地区迁安县商庄子人民公社西密坞村烈士遗孀  

张秀芝          

 1976年8月6日  

事后,张秀芝语重心长地说:“那张破羊皮褥子是王有凤我们夫妻唯一的“念想”(纪念物),那上边有人圈的苦难、有公婆盼望孙子的希望和爱心、有我们夫妻的苦辣酸甜、有我男人和战友们杀敌的鲜血,是我的心爱之物,给多少也不卖,将来随我陪葬,友凤我们俩到天堂还铺。送给了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兄弟,也圆了友凤我们两口子的夙愿啦!  

张秀芝一十七岁嫁到王家,二十一岁恩爱的丈夫为革命壮烈牺牲。她含辛茹苦、掩埋好丈夫、送走了耄耋公婆。老人古稀之年又丧独生子,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张秀芝又受到了第二次人生沉重打击。  

张秀芝深知寡妇难,曾经几次语重心长地劝年轻、孝顺的儿媳妇改嫁他乡。儿媳妇经常拿着水果、糕点回家看她们,赶来大马车帮助干农活,又受到村民的称赞。  

张秀芝老人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地支撑着这个四世同堂、光荣烈士家庭,带领着孙子和媳妇、哄着重孙子过日子。  

图片4.png

2000年秋的一天,每天早早起床的张秀芝,却睡起了懒觉,没有起床吃饭。孝顺的孙媳妇到她屋子里说:“奶奶不舒服了?我给您找村医去。”奶奶没有回答,于是急忙喊来丈夫王大鹏,孙子大鹏一看,哇地一声就哭了。泣不成声地说:“1947年,我爷爷23岁为革命牺牲,奶奶21岁守寡。她一生坎坷,顶风雨战严寒,她老人家太累啦!她找我爷爷去了,让她安安静静地睡吧!”  

噩耗传出,全村的父老乡亲们都哭了,纷纷前来吊唁、瞻仰她的遗容,参加追悼会。  

老共产党员、张秀芝的二弟张福有哭着说:“我二姐为了支撑王友凤革命烈士家庭,吃的苦比天的星星还要多。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图片5.png

1985年正月初八张秀芝(前排左一)和母亲、姐弟合影  

一晃二十年多年过去了,德高望重的革命烈士遗孀张秀芝(二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八路军、解放军的很多事情,在西密坞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家那条羊皮褥子也被父老乡亲们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作者简介:  

图片6.png

刘克俭,男,汉族,1950年生人。河北省迁安市大崔庄镇西密坞村人。初中毕业。首钢退休工人。  

多年来,曾经在《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迁安报》《开滦日报》《唐山广播电视周报》《中国乡村杂志》《迁安电视报》《首都文学》《湖南写作》《湛江科技报》《金秋》《七月读写》《燕山》《远望诗刊》《老兵网》《唐山老年》《中红网》《岚山诗话》《散文万象》《冀东抗战》《作家地带》《唐山文学》《军嫂》《唐山党史》《雾灵山》《学习强国》《红色延安》等30余家报刊和网站发表过作文。现任压舱石故事会《冀热辽抗战史》编委、《首都文学》编委。迁安市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人才库2020年认证作家。《唐山老年》杂志2020年优秀通讯员。  (图\文:刘克俭  )


版权声明

我们的宗旨是: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延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发邮件至redyac@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本文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3.本站内容凡标注来源“红色延安网”与加“红色延安网”水印的文章都属于原创内容,否则均为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4.欢迎各媒体单位转载正常范围使用,转载时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红色延安网”与作者,否则“红色延安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

关于我们 | 领导关怀 | 支持单位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视鼎元传媒设计研发 Copyright © 2016 ChinaTV DingYuan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0710号-2    服务邮箱:redyac@163.com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