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网总编辑、压舱石故事汇发起人常世民走进广药集团“陈李济”
8月1日,红色延安网总编辑、压舱石故事汇发起人常世民等一行走进广药集团“陈李济”药厂参观、交流。
全球最长寿药厂“陈李济”
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同治年间,获“杏和堂”封号,其仍存的“百年陈皮”被钦点为贡品。民国时期,陈李济在港澳、上海、新加坡等地开设支店。公私合营时期,并入十余家药号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98年,陈李济历史性搬迁,全面开创中药生产现代化。2004年,陈李济建成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还原了陈李济旧时期的传统生产面貌,并始终见证着中国四百余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绵延至今,欣欣向荣。
全球最长寿药厂“陈李济”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古方正药,历久弥新,一段岭南医药工业文化的传奇故事仍在书写。
除了创立时期的辉煌成就,陈李济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其具有百年历史的红色文化。当中不得不提两个名字:杨殷、李朗如。
陈李济历史上走出了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杨殷。杨殷(1892~1929),字孟揆,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党的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杨殷少时暂住在陈李济,和陈李济当时的少东家李朗如结为革命战友,两人一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1922年秋,杨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陈李济成立了中国第一批由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工会,在陈李济建立情报站,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为筹备广州起义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夕,在杨殷的安排下,共产党在当时的广州汉民路禺山市陈李济旧址二楼(即今天的北京路禺山市陈李济侧门)召开了工农兵代表会议,会议设杨殷为肃反委员。起义第二天张太雷同志不幸牺牲,杨殷同志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负责广州起义的总指挥部的参谋团工作。1929年 8 月 30 日,杨殷和彭湃等人牺牲于上海龙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 年,毛泽东亲自接见杨殷烈士的母亲谭氏。2009年 9 月 14 日,杨殷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中央高度评价其为“用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烈士。
全球最长寿药厂“陈李济”
李朗如(1889~1963),字澄秋,陈李济李姓第七代后人。曾任孙中山广东都督府副官长、总统府参军兼卫士队队长,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州市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委员,广东省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战内乱导致广州民族工商业备受摧残,李朗如受族人所托接管陈李济。李朗如的外孙何代宁曾口述:“他一到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为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他牵头改革管理方式。陈李济很快摆脱了经营困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 1937 年广州沦陷时,陈李济员工达三四百人,月营业额 10 余万银毫,一跃成为全国三大中成药厂之一。
1954年,我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陈李济作为当时广州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动参与公私合营,李朗如将陈李济的股份无偿捐献给国家,对当时广州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带头作用。陈李济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得以新生。从此,陈李济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压舱石故事汇发起人常世民走进广药集团“陈李济”
压舱石故事汇发起人常世民与广药集团“陈李济”负责人张永涛
压舱石故事汇发起人常世民与广药集团“陈李济”负责人张永涛
压舱石故事汇发起人常世民与广药集团“陈李济”负责人张永涛
广药集团“陈李济”博物馆
广药集团“陈李济”博物馆
广药集团“陈李济”博物馆
广药集团“陈李济”之杨殷事迹陈列馆
广药集团“陈李济”
广药集团“陈李济”
附件:“陈李济”之由来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岁末某日,广东南海县商人陈体全在外收得货银从水路折返广州,匆忙中不慎将巨额货银遗落在船上,幸好被同船的南海西樵人李昇佐拾获。
李不因财昧义,而是整日在码头等候失主,终等来四处寻找的陈体全,把遗金悉数归还。陈感李高情厚谊、品德诚实,意欲酬报,被婉言谢绝。陈知李精通医道,于是诚恳地拿出遗金半数投入李在广东省城大南门已未牌坊脚(今北京路 194 号厂址)经营的中草药店。
两人经考究取店名“陈李济”,首先是陈李各取一字,以示永久合作,同时内含“同舟共济”的意思,其次是办药店必须有“存心济世”之愿望,寓意深远。
陈李济由此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