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搜索
走进梁家河     走进照金     知青动态     精彩纪录片

从延安再出发

2018-11-12 11:18:00    来源:红色延安网    责编:常世民

                                              

从延安再出发  

边瑾 


  冬日里的嘉岭山宝塔巍巍,山下的延河水虽然没有了夏日的丰满,但依旧能映照出一座座如驼的山影,迎迓朔风缓缓地游移在苍茫的高原上。我仿佛听见一阵隐约的驼铃声,轻轻传来久远的吟唱。而当我看到对面清凉山石壁上隐隐约约的红色字迹时,一直没有平息的情绪再次燃烧出炫彩的温度。   

延安,我从遥远的东北边陲走来,怀揣着许久的仰慕和敬意来看你。  

延安市宝塔区是延安革命圣地的“心脏”,就是原来的延安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弥足珍贵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有红色基因,这里有革命血脉。  

 近些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塞北延安”红色品牌,我所在的城市加大了对红色历史的挖掘和推介力度,并积极与延安宝塔区对接,于2017年初启动了缔结友好市区对接工作。  

临来之前,家里一直担心我的身体,因为去年春天我刚刚做了一次肝部大手术,根除了长在高位胆总管上的一颗肿瘤。这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肝胆外科手术,让我重新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有信心完成这次神圣的红色之旅。  

延河的北岸是过去的东关机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决定派遣大批干部到东北开展工作。党中央从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和延安中学等单位,抽调了1000余名干部组建干部团奔赴东北。9月2日,干部团就是从东关机场集结出发,一路步行,艰难挺进,共走72天8000里路,于1945年11月15日胜利到达我所在的城市----北安。  

那么,在这艰苦卓绝的行程当中,延安干部团的同志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又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呢?由于史料上的记载很少,成了我此次专程采访的目的。  

停在东关机场跑道上的飞机一一起飞了,山里的枣子、苹果熟了一回又一回,石榴染红的天空云彩不停脚步,一片片黄土塬也开始有了我的足迹,去追寻红色的冬,红色的风、红色的梦交织的恩情。  

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在一条条红色的旅途上奔波,从到达的第一天开始,确切地说是接到采访的任务后,延安让我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厚重而精致的陕北文化,已经让自己目不暇接,信天游、陕北剪纸、安塞腰鼓,这些确实充满了高原的粗狂和豪爽,但最让自己震撼心灵的是能够近距离触摸在书本与影视中看到的风土人情。王家坪的这口窑洞是毛泽东的故居;杨家岭的大礼堂开过“七大”,礼堂的后身这个地方坐满了叱咤风云的文人墨客。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仿佛我的脚印不经意间,就能叠印了某个文学大师的脚印,是自己有幸?还是今生有约?特别是当我知道下榻的宝塔宾馆是过去的东关机场时,感到万分忐忑和荣耀。  

每当我凝视庭院的树木、抚摸窑洞的窗棂、攥握木门的把手、静视缄默的纺车时,每一次都有莫名的亲切扑面而来。说句心里话,我不是一位盲目的崇拜者,但在这片黄土地上,你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自己一切,开始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开始与厚重的历史对话,让心灵接受圣洁而纯粹的洗礼。  

我的野心在延河里放大,想去写一本有关延安的书籍。但总有些望而却步,因为无论是如椽的巨笔抑或是如花的妙笔,都无法全部描摹出那一个时代的伟大与那一代伟人的神采,打开每一页,尽是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大场面、大意境,一个只有十三载春秋的红色历程,竟然拥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一个普通荒凉偏僻的高原小镇,竟然有引领四方的感召力,与其说是历史的选择,不如说是奇迹的创造。想到这些,我的心跳也加快了,很想多多谛听历史的回声。  

每当观瞻完一些旧址后,我都会选择在延河边驻足沉思。心里萌生了我要沿着干部团的行军路线返回东北。这个决定很快就得到实施了。  

离开延安时,我虽然没有怀抱宝塔山,也没有流泪,车路过延河大桥时,确实是有些依依不舍,心里感到很难受。开车的兄弟放了一首歌,唱起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也是好日子。  

从梁家河出来,我一路向北,坐上汽车、火车,过清涧、过绥德,晚上在吕梁离石车站的小酒馆里才吃上一顿热饭。  

我拖着病弱的身体不容易,当年的干部团翻山越岭更不容易。因为出发之前下了雨,当年去延川的路上满是泥泞。他们没说什么,只是想早点赶时间去东北,从日本人的手里接过曾经属于中国人民的苦难土地。  

当年干部团三分队的队员崔扬,一路坚持写行军日记,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黄土高原蜿蜒崎岖的窄小山路上,泥浆足有半尺深,大家冒雨在泥河里跋涉。在经过五台山海拔两千多公尺的摩天岭时险象环生。山上烈日炎炎,山下大雨倾盆,一不留神就要滚下山涧摔得粉身碎骨。在这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季节里,干部团就这样一路急速行军、风餐露宿,跨越了秋冬两个季节,他们克服了缺衣少粮、风雪肆虐、伤病缠身、敌兵追袭等重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完成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小长征。  

我曾经看过一幅叫浮雕式油画《太行风骨》,很是震撼。联想起很多打鬼子的情景,英勇的八路军将士们,在太行山的山沟沟里打鬼子,和我们东北抗联在雪地里打鬼子一样,黄土地和黑土地里都有鲜红的血液浸染河山。  

从吕梁的离石出发,眼里满是重重叠叠的沟壑,这些屏障掩护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太行山是世界上最贵的情感,一想起这些,耳边就想起一段“桃花花红来杏花花白”的歌声。  

我迷恋延安的红,我迷恋太行的白、迷恋高原的黄,更迷恋抗战岁月里一种英雄的气质,迷恋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的过程里隐藏的风韵,爱上高原,爱上泥土,爱上花香,也爱上了雪后的冬日暖阳下,雪花覆盖了拒绝软弱的骨头,树木和纪念碑耸立英雄的身影。那些生命如此壮丽多情,灿烂一组组夕照里的燃烧的岁月。他们集结后列队,一杯黄酒壮行壮胆,心中的远方正在月色里召唤。  

走过太行,他们的翻越是一种征服的快乐,听到激越的军号声,感觉无比遒劲和舒畅。他们穿过封锁线时候,夜空的星星是那样的迷蒙,像雾像雨笼罩了每一座山峰。更加难忘的是一堆堆初冬的篝火,燃烧的一些语句很美妙,能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甜蜜,也感到山坡的枝头上,那一轮故乡的月亮,天边有感动的曙光,红透所有的情结和诗,黄色的泥土培植一颗颗坚强的心,不回头,怕看见信天游里一场泪奔的冬天,会用一捧雪,绽放爱慕许久的纷飞。  

延安干部团到达东北之后,在北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民主政权。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驻北安期间,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领导全省胜利完成了建党、建政、土改、剿匪、支前等工作,可以说,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离开延安后的一路上,我开始动手写了一些作品,这类题材的作品可以用数以浩繁来形容,大家们把自己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写成了经典,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也是落笔不俗,确实容不得我这样小文人随意涂鸦。  

但是,既然人来了就会有感而发,这是一种定式,你不能对你看到人情风物无动于衷,这片土地的每一道沟壑,都是隽永的诗行,无论人多么冷血,看过这山这水这风景血就会燃烧。  

从梁家河去延川的路上,我看到了陕北延川著名作家路遥的故居,正在我为这位作家苦难的身世和英年的早逝唏嘘的时候,车窗外又闪过刚刚扩建的清涧县路遥纪念馆。黄土地上的妙美文思都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你不是诗人,也会有上好的词句涌上心头、脑海。  

我这一路收集了大量干部团成员的史料、照片和书稿,回来后,自己还写了长篇报告文学《红流滚滚向北安》、诗歌《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市里的支持下,完成了音诗画《从延安到北安》、组歌《薪火相传》、歌剧《薪火》的创作,这些剧目、歌曲有的已经搬上和即将搬上夏日的舞台。  

秋撷几枚枫,春来一树花。感谢黄土高原,感谢红色文脉,也感谢我那已经恢复很好的身躯,还能驮着自己不甘寂寞的灵魂,去高原之巅吟唱行走。珍爱和珍惜是一对并蒂的花朵,那个冬天也渐地远了,挥手告别黄土高原的刹那,我的心里真有些依依不舍。  


版权声明

我们的宗旨是: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延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发邮件至redyac@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本文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3.本站内容凡标注来源“红色延安网”与加“红色延安网”水印的文章都属于原创内容,否则均为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4.欢迎各媒体单位转载正常范围使用,转载时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红色延安网”与作者,否则“红色延安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

关于我们 | 领导关怀 | 支持单位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视鼎元传媒设计研发 Copyright © 2016 ChinaTV DingYuan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0710号-2    服务邮箱:redyac@163.com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号